“先这样吧,已经没法改了!”望着后面挨挨挤挤,等着面批过关的孩子们,我只好无奈地将刘同学的作文本放到一边。他愣了一会儿,眼神明显暗淡了,两手紧握在一起,头低低的,慢慢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刘同学,一个率真可爱,略带调皮的男生。对于这个孩子,我有一种特别的偏爱。他学习态度极其端正,字迹工整,上课专注力强,但他的作文经常不按我的指导下笔,喜欢“自成一派”。
今天大作文要求写的是《这次我做对了》。动笔前,刘同学问我,能不能写浇花的事。得到允许后,他兴致勃勃下笔了,不到20分钟,我听到了他兴奋的声音。
“老师,我写完了!”他自豪地举着作文本。我一看,不到200字,通篇是平淡无奇的叙述,无一处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完全没有按我要求的来思考和下笔,既不生动,更不具体。
“重写吧!”我弯下腰,用红笔在他的作文本上划出了需要修改的地方,并将细节描写、心理刻画仔细给他讲了一遍。
“听懂了吗?”我轻声的问。
“嗯嗯。”他默默地拿起了笔,小心地撕下了刚写好的作文。
没过多久,刘同学又出现在过关作文的队伍中。轮到他了,我接过作文本一看,只是多了几行字,还是没有按照我的要求修改。
“老师,这次写得怎么样?”他睁大眼睛看着我,里面盛满了快要溢出来的期待。
“你浇花的动作描写呢?”我一把拉过他,指着作文本问。
“去厕所接了一杯水,倒进去了。”他小声地说。
“老师表扬你的语言描写呢?”我又问。
“老师说我做得好,因为别的同学看到花枯萎了,都没有想到给它浇水。”他略带自豪。
“那你为什么不用完整的语言描写出来呢?”我有些生气的质问。
他不再说话了!
看着他慢慢回位,我的心瞬间被拉紧了。
此后,刘同学还是经常不按我的要求来写。偶尔和他妈妈沟通习作情况时,总是心有忐忑。给家长汇报孩子的进步自然是欢天喜地,而面对进步不是特别明显的学生更多的是愧疚。尽管我深知,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所有孩子的进步都不可能同频。尽管基础不同,关注不同,学习习惯不同,家庭环境不同等等,我却总是恨不得所有孩子都因为跟着我学写作而文采飞扬,下笔有神。而每次刘同学妈妈总是给我注入了太多能量,诸如,现在看书比以前积极多了;很喜欢上作文课;偶尔几次没有完成阅读打卡,也会特意发私信给我请假,说明原由。这经常让我百感交集,既感动又愧疚,暗暗发誓,一定要再努力还他一个文采飞扬的少年。
教师大概如此!你总不能因为多数孩子进步了就卸下包袱松口气,因为你的包袱里还装着后进生。于是我会焦虑不安,会恨铁不成钢,会处罚,会撕本子,会连哄带骗,也会鼓励......刘同学不属于后进生,只是他也不是尖子生,一堂课下来,他能听懂、能发言,但是每当下笔时就变样了。总是在挨了一顿批评后,又看到他趴在桌子上,用狡黠的大眼睛看着我了。
不知从哪天开始,他的小练笔慢慢向知识点靠拢了,作文也能加了一些细节描写了。尽管进步微小,但是我发现他不那么惧怕写作文了,被撕本子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最近一次大作文还一次过了关。
或许,刘同学更像我的老师。他让我明白我是在牵着一只蜗牛散步,我不能走太快,也不必去拉它、扯它、踢它,它有自己的节奏。给它一点空间,牵着它,陪着它一起看星星,看月亮,吹微风,听鸟鸣......
来源:云上赤壁
作者:张细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