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赤壁三天两次登上《新华每日电讯》,聚焦新兴产业和茶产业发展……

2023-04-22 09:20 云上赤壁  

4月20日

国家级媒体《新华每日电讯》

刊登文章

《古因茶而兴,今以茶富民

——赤壁古镇羊楼洞走笔》

聚焦赤壁茶产业发展

全文内容如下

青山叠翠,砖茶飘香。湖北赤壁松峰山下,羊楼洞明清石板古街游人如织。古街旁有许多丁字侧巷,历代运茶的独轮“鸡公车”,在石板上碾出了寸余深的凹槽。

羊楼洞古街侧巷遗留的车辙印记。新华社记者潘志伟 摄

明代诗人廖道南曾这样描绘羊楼洞当年的风光:“万嶂入羊楼,双溪绕凤丘。天开珠洞晓,月旁石潭秋。翠入梧桐秀,香来蕙若幽。登临长一啸,月夕紫烟浮。”

这条见证了羊楼洞昔日繁华与鼎盛的古街,如今保存完好。

“羊楼洞种茶历史悠久,尤以青砖茶闻名。据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附近就开始种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甘多平说,青砖茶是以鄂南老青茶为原料,经蒸、压制成的紧压茶,属黑茶类。“为了便于运输和保存,一般会压紧成砖块的形状,因此得名。”

紧邻明清石板古街的,是中国青砖茶博物馆。面积约2600平方米的展厅,分为“中国古代茶文化”“青砖茶的故乡”和“万里茶道”3个部分,分别从历史源流、经济沿革、文化交流等视角,展现了茶叶的起源、制茶工艺的形成、茶文化的发展等。青砖茶的制作工艺、万里茶道贸易线路的变迁等,也在馆内呈现。

中国青砖茶博物馆展陈的青砖茶生产线。新华社记者伍志尊 摄

如今,赤壁市坚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文章,形成了集羊楼洞古镇、羊楼洞茶文化生态产业园、万亩茶园青砖茶公园于一体的茶旅融合发展格局。

投资近10亿元建成的羊楼洞茶文化生态产业园,成功创建3A级景区;投资3000万元建成的中国青砖茶未来实践展示馆和青砖茶大数据平台,成为打造集数字茶园、数字茶企、数字茶市于一体的智慧茶业“新引擎”……古镇,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青砖茶大数据平台对数字茶园的建设情况进行展示。新华社记者梁建强 摄

据介绍,截至2022年底,赤壁茶园总面积达16.5万亩,茶叶总产量达7.1万吨、产值6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160亿元。

茶产业日益成为富民产业。2022年,赤壁市茶叶加工企业发展到42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点有36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直接带动超3万人就业、5000余户茶农增收致富。

古镇在茶产业的发展大潮中重新受到瞩目。2020年6月,湖北发布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命名湖北旅游名镇、旅游名村和旅游名街的通报》,赤壁市羊楼洞明清石板古街位列5条“湖北旅游名街”之一;2022年9月,湖北公布省旅游休闲街区名单,羊楼洞明清古街榜上有名。

图为羊楼洞明清石板古街。新华社记者伍志尊 摄

看到了古镇的新气象,一些原本常年在外务工的人也回到了羊楼洞。有人开起了茶馆,有人办起了民宿,还有人做起了餐饮和旅游生意等。

4月的羊楼洞,春意盎然、茶香四溢。古镇,正在袅袅茶香中升腾起新的无限活力……(记者惠小勇、梁建强、潘志伟)

你知道吗?就在前天(4月19日)

《新华社每日电讯》

大篇幅刊登文章

《当年赤壁“借东风”

如今“渔光互补”产业兴》

聚焦赤壁新兴产业

全文内容如下

一方方水域波光粼粼,连绵成片;一块块光伏板整齐划一,向阳而列;一个个高密度养殖桶,如雨后春笋般快速“生长”……走进位于湖北赤壁市的华润赤壁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示范区,随处可见的“渔光互补”元素,向外界展示着这座滨江古城的振兴动力。

“向天‘借’阳光,靠湖求发展,我们要在这里谱出一首新的‘渔光曲’。”华润赤壁日曜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张弦豪情满怀。2022年底,设计容量350兆瓦的“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首批光伏组件在赤壁市并网发电。“项目全部并网发电后,每年可以提供近4.6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当地供电部门从网架规划、流程优化、并网服务等多个方面协同发力,稳步提升电网清洁能源消纳能力。

华润赤壁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示范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潘志伟 摄

赤壁,这片因赤壁之战而扬名的县域,自古与“天时”“地利”渊源已久。

来到位于赤壁市赤壁镇的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处处是三国文化印记。凤雏庵下,银杏参天,庞统隐居时巧献连环计的故事广为流传;周郎石像,傲对长江,壮志满怀指点如画江山;拜风台上,羽扇轻摇,浩荡东风沿江而起……摩崖石刻的“赤壁”二字清晰可辨。临江远眺,江面上笼着淡淡雾霭,仿佛穿越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游客在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游览。新华社记者伍志尊 摄

“赤壁有句谚语,‘十月泥鳅翻肚皮,不等鸡叫东风起’。传言说,诸葛亮当年就是专门请教本地百姓,通过观察泥鳅的变化,才‘借’来了‘东风’。”拜风台前,讲解员周媛绘声绘色地给游客们讲述着历史故事。

在赤壁,“借东风”的故事让人们津津乐道;时下,发展的“东风”正在这座历史名城劲吹。和“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一样,新的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记者来到位于赤壁高新区的武汉高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高分子薄膜自动化生产车间,生产线正在快速运转,一张又一张汽车漆面保护膜随着卷轴打捆下线。

“小小一张膜,科技含量可不少。”该公司总经理谢晓忆介绍,汽车漆面保护膜用高分子材料生产,又称隐形车衣,延展性好,还能防化学腐蚀和锐器划伤。“新材料迭代快,科研创新是关键。”该公司以一支包含5名博士在内的研发团队为核心,自主研发生产出的太阳能光伏背板用氟膜,在全国市场颇有名气。

“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底气。”谢晓忆说,2018年在赤壁投产以来,公司平均每年增收约1亿元。得益于赤壁高新区为企业“量身定做”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目前,高正新材料的三期项目已在赤壁顺利投产,预计年产值将达5亿元。

动动鼠标,人造光、人工降雨等智能种植技术在中国青砖茶未来实践展示馆的大数据驾驶舱里得到直观呈现。古时可遇不可求的阳光雨露,正乘着数字技术的“东风”,汇集在赤壁的茶园里。

走进羊楼洞茶文化生态产业园大数据平台项目工作室,工作人员正在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对茶园进行实时监控。监控平台上,茶园里每棵茶树的生长情况都一目了然。

“监控发现叶片长势不行,就需要施肥;发现叶片发黄或虫害,就需要采取生物手段防治。”赤壁茶发集团项目工作室技术员武嘉骏告诉记者,目前,产业园内已建成数字化茶园500多亩,安装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了气象监测站、智能灌溉系统,配备了土壤墒情监测仪,可对茶园环境、土壤、病虫害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这是数字化茶园现场。(肖琦 摄)

“多年前,赤壁青砖茶从这里运上万里茶道。如今有现代科技的助力,青砖茶在品质上更有保证。”武嘉骏说。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赤壁市茶园面积达到16.5万亩,茶叶年产量达7.1万吨。

赤壁市还规划建设15.5平方公里高新产业园区,瞄准电子信息、清洁能源、大健康三大赛道,已落户工业企业243家,其中规上企业116家。2022年,园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69.6亿元,实现税收11.95亿元,带动就业2万余人。

图为赤壁城区。(张大乐 摄)

往事越千年,从“借东风”的故事到“渔光互补”等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赤壁正持续引入“能源清风”,做大“科技旋风”,做强“数字新风”,书写产业发展由弱到强、由传统走向创新、由历史奔赴未来的新篇章。

近期,新华社客户端也多次聚焦赤壁

3月31日,刊发文章

《湖北咸宁:游赤壁战场 赏三国文化》

4月16日,刊发文章

《古镇小店里,听黄满贵谈“生意经”》

4月18日,刊发文章

《当年赤壁“借东风” 如今“渔光互补”产业兴》

4月20日,刊发文章

《古因茶而兴,今以茶富民——赤壁古镇羊楼洞走笔》

4月21日,刊发文章

《湖北赤壁:奏响绿电“渔光曲”》

……

其中,多篇稿件阅读量突破1000000+

来源:新华社

编辑:周姿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https://img.cjyun.org/a/10138/202304/b7e02525ea5816f8042bd918666386d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