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普为民丨黄新阶的42年课堂坚守:用12个国家级奖项回应“课时焦虑”

2025-05-27 17:24 云上赤壁  

赤壁融媒体记者 钟子豪

在赤壁市华师元一赤壁学校,科技校长黄新阶以42年教龄深耕青少年科学素养培育,将“课时焦虑”转化为“创新动能”,以专业实践诠释“科普为民”的教育初心。

“最初推行科普教育时,‘课时不足’与‘无关升学’的质疑声不断。”黄新阶回忆起起步阶段的挑战,面对“无时无能论”和“无味无关论”,他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将学生的科创作品集陈列在办公室——那些蕴含物理、生物和数学原理的学生作品,成为了最有力的反证。近年来,他辅导的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累计获得12个国家级奖项。

华师元一赤壁学校科技校长黄新阶:有些家长或是老师担心,学习课内的知识已经比较紧张,课时有限,还有的人认为,只要把课上的知识学好就可以了,面对这样的一种担忧,我用获奖学生的实例,来宣传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强调青少年科技创新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黄新阶探索出一套“课堂 — 课后 — 课外”贯通的培养体系。课堂上,他通过“显微镜下的树叶脉络”、“蚂蚁觅食行为观察”等微课题,让学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课后布置“生活科学观察日记”,要求学生用镜头记录蚂蚁搬运食物的路径、蜗牛爬行的黏液痕迹,分析背后的生物力学原理;课外牵头成立“微观世界探索小组”,配备显微镜、微距相机等设备,组织学生观察露珠表面的张力现象、雪花晶体结构,将微观观察转化为“小论文”“小发明”的创作素材。

华师元一赤壁学校科技校长黄新阶:开展科普活动,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青少年科普创新,或者科技创新,对学生来讲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从教42年来,我通过理念革新、平台搭建、资源整合、成果转化和分层转化,形成了全员参与、实践创新、成果激励、社会联动的科普教育模式。

通讯员:王雅洁

审核:王诚

编辑:程琰

https://img.cjyun.org/a/10138/202505/b06e1c1930adf3e6bb0da1ec7dcd878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