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暑气蒸腾。同城上都社区的留守儿童托管班里,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课上,她俯身在课桌旁,对孩子们进行耐心辅导;课间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读绘本、聊梦想。她就是赤壁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的语文教师张小燕,这个暑假,她主动放弃休息,成了社区托管班的“公益老师”。
这一幕,恰是张小燕老师31年教育生涯的生动缩影——从乡村学校的三尺讲台到城区社区的托管课堂,变的是教学场景,不变的是她对教育的热忱与对孩子的挚爱。
这位扎根基础教育三十余载的“老园丁”,不仅是湖北省校外教育先进个人、赤壁市“三八红旗手”,还担任赤壁市人大代表,曾获赤壁市“骨干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教学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她用岁月书写着“爱与坚守”的教育答卷,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
扎根沃土:用坚守践行教育誓言
张小燕从1994年师范毕业后,便将人生坐标锚定在基础教育上,一干就是31年。其中25年扎根农村学校,28年坚守班主任岗位,10年兼任教务工作,身兼数职却从无怨言,用岁月诠释“立德树人、爱生如子”的教育初心。
乡村条件艰苦,她却把学校当成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清晨的校园里,总能看到她提前到校检查早读的身影;傍晚的夕阳下,她常拖着疲惫的脚步走在家访的乡间小路上。在兼任教务工作的10年里,她白天处理教务、上课,晚上批改作业、备课,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31年来,她服从安排、勇挑重担,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区学校,始终以严谨持重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师生和家长的一致认可。作为市人大代表,她还常常将教育一线的声音带到履职中,为基础教育发展建言献策,让坚守的力量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
情系课堂:让语文成为成长的阶梯
“语文不仅是课本上的文字,更是生活中的温度。” 这是张小燕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在教学中,她深耕语文课堂,结合农村与城区学生的不同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在乡村学校时,她带着学生在田埂上观察作物,让“麦浪”“稻穗”成为写作素材;调至实验外国语学校后,她引导学生在城市街巷中感受时代变迁,让作文贴近生活肌理。
她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每周开设“读书分享会”,鼓励学生从《朝花夕拾》读到《平凡的世界》,从古典诗词谈到现代散文。为了让文言文“活”起来,她把《论语》编成情景剧,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儒家智慧;为了提升写作能力,她坚持“写下水文”,用自己的范文为学生引路。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她不仅获评赤壁市“骨干教师”“教学先进个人”,所带班级语文成绩也始终名列前茅。而更让她欣慰的是,学生们爱上了文字,爱上了表达。
爱心育人:用真情浇灌成长之花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她,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 这是张小燕老师的教育信条。28年的班主任生涯中,她始终以“爱心、诚心、公平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农村学校时,她时常奔波在家访的乡间小路上,也时常在卫生院陪守生病的孩子至深夜;调至城区学校后,她主动要求担任班主任,以校为家,早出晚归,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月月获评“文明班级”,这份对学生的挚爱与对班级管理的用心,让她多次被评为学校、赤壁市“优秀班主任”。成为同事眼中“爱与责任”的典范。
家校同心:用智慧搭建共育桥梁
在张小燕老师看来,教育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家校携手的修行。她坚持“爱心、热心、包容心”的沟通原则,接手新班后,总能在2个月内与所有家长完成至少一次交流。无论是上门家访,还是电话、微信沟通,她始终笑脸相迎,少报忧、多报喜,少告状、多表扬,和家长一起商量教育方法。
她善用家长群分享教育理念,常以自己教育女儿的经历现身说法,让家长们感同身受。有家长因孩子叛逆而焦虑,她耐心疏导;有家长不知如何引导孩子阅读,她推荐书单并分享方法。渐渐地,家长们从“旁观者”变成“同盟军”,不少家长说:“把孩子交给张老师,我们一百个放心。” 这份家校共育的智慧与成效,也让她获评“湖北省校外教育先进个人”,成为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温暖纽带。
从青春年少到两鬓微霜,张小燕老师在教育的田野上深耕不辍。31年的坚守,她收获了无数荣誉,更收获了学生的爱戴与家长的信赖。面对赞誉,她总是淡然一笑:“我只是做了一名教师该做的事。” 正如她常说的:“爱是教育的起点,只要用心浇灌,每朵花都能绽放。” 这就是张小燕,一位用丹心照亮教育之路的平凡教师,一位用热爱书写不凡的教育行者。
通讯员:张林芬
审核:吕蓉
编辑:李淑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