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37年如一日扎根乡村教育沃土,用一颗初心守望三尺讲台,用一支粉笔点亮万千童心。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最平实的行动诠释着“人民教师”的分量。她就是赤壁市神山学校教师石萍萍。
把班级当“家”,用细节育人心
“教育不是喊出来的口号,是做出来的点滴。”这是石萍萍从教37年任班主任36年的心得。在她眼中,班主任不仅是“教书匠”,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守护者”。
学生闹矛盾了,她不急着批评,而是拉到身边耐心倾听,让道理在共情中自然流淌;孩子想家了,她像妈妈一样递上一杯热牛奶,用几句暖心话驱散孤独;每周晨会,她总爱讲些身边的小故事,让“感恩”“尊重”“担当”这些品质,在潜移默化中住进孩子们心里。
“石老师像春雨一样,悄悄滋润我们成长。”这是学生们对她的评价。对于内向的孩子,她每天找机会和他们聊天,带他们参与班级活动,慢慢帮助打开心扉;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她自掏腰包买文具、付学费,从不声张,只说“这是老师借给你的,将来有能力了再帮别人”。
36年来,她带的班级始终班风正、学风浓,多次被评为“五星级班级”,是全校公认的“模范班”。学生们记得:“石老师的眼睛像星星,总能看穿我们的小心思,又给我们最暖的鼓励。”家长们说:“把孩子交给石老师,我们一百个放心。”
做研究型教师,让课堂有温度
在同事眼中,石萍萍是“能啃硬骨头”的教学骨干。她毕业于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扎实的专业功底让她在语文教学中得心应手。但她从不止步于此,始终保持“学生心态”,紧跟教育前沿,把“研究”融入日常教学。
她积极参与省级课题《中学生友善教育研究》,带领团队深耕课堂,将“友善教育”融入语文教学,让课本里的文字变成学生可感可知的成长力量。她善于把教学中的思考写成文字,多篇论文在省市获奖,还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成为学校语文学科的“领头雁”。在她的带动下,学校语文组形成了“重实践、善反思”的教研氛围,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扎根乡野不言悔,用坚守诠释初心
“选择了乡村教育,就选择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37年来,石萍萍从未动摇过扎根基层的决心。她见过清晨五点的校园,那是赶早给学生辅导功课的身影;她数过深夜办公室的灯光,那是批改作业、备课的坚守。
有人问她:“在乡下待这么久,不觉得枯燥吗?”她总笑着说:“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走出大山,考上好学校,就觉得值了。”她从不追名逐利,却凭着“脚踏实地”的韧劲,先后获评赤壁市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师德标兵、骨干教师等荣誉。这些荣誉背后,是她对“教育不是表演,而是沉淀”的默默践行。
如今,她教过的学生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成了家乡的建设者,无论走多远,总记得回来看望“石老师”。而她,依然守在神山学校的讲台上,看着一批又一批孩子带着梦想出发。
37年,从青丝到白发,石萍萍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乡村教育;36载,从青涩到从容,她用热爱与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写下了不平凡的答卷。正如她说的:“我没有什么大事,只有一颗对教育的热爱之心。”这份热爱,便是她留给教育事业最珍贵的礼物。
特约通讯员:刘騉
审核:马春霞
编辑:李淑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