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一场“逆向”流动在教育圈内引起涟漪。年过五旬的周新平,作出了一个在许多人看来颇为“执拗”的决定:他主动请缨,离开了教学设施先进、生源优质的“窗口学校”——赤壁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只身前往偏远的柳山湖镇中心学校,成为一名农村支教老师。

从城市到乡村,从“名校”到“村小”,这不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转移,更是一次教育初心的回归。在柳山湖这所典型的“偏而远”、“小而美”的乡村学校,6个年级仅32名学生和11名老师,周新平的到来,犹如一股活水。然而,对于将三十三年青春都奉献给教育事业的周新平而言,这个选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他教育生涯最自然的延伸——“哪里有孩子,哪里就是我的讲台。这里的孩子们,眼神一样明亮。”
卅三载淬炼,以专业诠释师者尊严
自1992年踏上讲台,周新平便与小学数学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十三年的时光,将他淬炼成同事眼中一部“行走的数学教科书”。这声誉背后,是无数个深夜灯下的深耕,是对每一道例题、每一种解法的反复推敲。
他的课堂,既有数学的严谨逻辑,又充满生活的趣味。他善于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化为学生触手可及的生活实例:用切分月饼讲分数,用操场跑步讲相遇问题。他的教案年年更新,旁边密密麻麻写满了不同学生的学情分析和辅导要点。“周老师的课,听起来不累,学起来透彻。”这是学生们最朴素的评价。
在赤壁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时,他便是青年教师争相请教的对象,他的教学笔记被视为“武功秘籍”。他带出的学生,不仅成绩优异,更培养了严谨的思维习惯。这三十三年积淀的专业尊严与教学艺术,正是他如今投身乡村教育的最大底气。他把城市名校的先进理念与方法带到了柳山湖,并迅速成为这所乡村学校的“压舱石”。

一本“进步笔记”,为失落的心点亮前行的灯
“没有学不好的孩子,只有还没被点燃的信心。”这是周新平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教育行动的信条。
在柳山湖,他遇到了学生小涛。这个孩子因数学基础薄弱,上课总是深深地低着头,像一只受惊的小鸟,成绩长期在及格线边缘徘徊。周老师没有一句当众的批评,更没有放弃。他悄悄准备了一个崭新的笔记本,扉页上工整地写下“小涛的进步足迹”。
从此,这个本子成了两人之间的“秘密通道”。小涛答对了一个简单的提问,本子上就多了一颗周老师亲手画的、带着笑脸的红星,旁边批注:“看,你完全能行!”小涛完成了一次基础练习,旁边会是:“今天的正确率超高,坚持!”课后,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周老师会搬来凳子坐在小涛身边,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像朋友聊天一样,一点点为他“修补”断裂的知识链条。
一个月后,小涛的数学书里,夹满了周老师写的鼓励纸条;两个月后的单元测验,他第一次将成绩考到了70分以上,激动得小脸通红。最关键的变化发生在课堂上,那个曾经总是低垂的脑袋抬了起来,并在一次周老师提问后,怯生生地、却又无比坚定地举起了手。当他在黑板前顺利解出题目,回身看到周老师赞许的目光和同学们自发的掌声时,自信的光芒第一次在他眼中闪耀。小涛的母亲动情地说:“周老师不仅教会了孩子数学,更找回了他的信心。”

家访数万步,跋涉出通往心灵的桥梁
周新平深信,教育的根,必须扎进孩子生活的土壤。学生小峰来自单亲家庭,性格内向敏感,学习遇到困难。电话沟通几次后,周老师觉得,必须去孩子的家里真正“看一看”。
一个周末的午后,他徒步走了五里多蜿蜒的乡间小路,敲开了小峰家的门。在那间略显简陋的农房里,他没有高高在上地说教,而是细致地分析小峰的学习情况,并耐心倾听爷爷奶奶诉说家庭的难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年迈的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周老师当场就和小峰的家人一起,制定了一份“个性化帮扶计划”:在校时,他每天雷打不动抽出半小时为小峰单独辅导;回家后,他建议爷爷奶奶通过“数豆子”、“量田亩”、“算收成”等生活游戏,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那次家访,周老师带去的不仅是学习方法,更是一个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希望。小峰的父亲当晚从外地打来电话,声音几度哽咽:“周老师,您走的这几里路,是走进我们心里了!您比我这个当爹的还用心!”如今,小峰的成绩稳步提升,更难得的是,他脸上的笑容变得多了,也愿意和同学们一起玩了。
笔墨润心,让天赋的种子在乡土发芽
在柳山湖学校,周新平身兼数职,承担五年级语文、数学教学及班主任工作,还挑起了学校政教管理的担子。然而,繁忙并未耗尽他的全部热情。他发现自己“能写一手好字”的特长,在这里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他主动指导青年教师提升板书水平,告诉他们“字是老师的第二张脸”。更重要的是,他将书法的种子播撒进乡村孩子的心田。他告诉孩子们:“练字即‘练心’,一笔一划,都要静心、专心、有恒心。”他利用课余时间开设了简单的书法兴趣小组,从最基本的握笔姿势教起。
在他的引导下,那些原本字迹歪斜如“蝌蚪文”的作业,渐渐变得工整规范;那些课间追逐打闹的身影中,也多了一些趴在桌上,在稿纸上静心描摹的专注时刻。一缕墨香,悄然浸润着校园,为乡村教育增添了一抹典雅沉静的文化底色。这手好字,成了周老师“润物无声”的又一法宝,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审美与耐心的种子。

选择偏远,是回应远方最深切的呼唤
当被问及为何在功成名就之时,选择来到这所偏远的乡村小学时,周新平的回答朴实得令人动容:“城里的学校不缺我一个好老师,但这里的孩子,可能正需要我这样的老师。”他指着在操场上奔跑嬉戏的学生们说:“你看这些孩子的眼睛,多么明亮,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能守护这份明亮,帮助他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是我作为教师最大的幸福。”
柳山湖学校的刘校长感慨道:“周老师带来的,不仅是学生成绩的立竿见影,更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师者风范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他的到来,为我们所有的老师打开了一扇窗,他的敬业与情怀,正在无声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三十三载春秋,粉笔染白了双鬓,但周新平育人的初心始终炽热。在那个记录着点滴进步的笔记本里,在那条走了无数遍的家访路上,在那方三尺讲台上,在他飘逸的翰墨书香中,他正用爱与专业,默默书写着一位普通教师的不平凡事业——用心浇灌,以爱育人,让每一颗蒙尘的星星,都能在属于自己的天空里,熠熠生辉。
来源:掌上咸宁
编辑:舒勤
